煤炭、天然气供应充足
山东各地能源保供平稳有序
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供暖季,能源需求大幅攀升。目前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多地、多企业也密集部署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提前对接资源,“火力全开”加快储煤,确保百姓温暖过冬。
采暖季开启之前,山东多地、多企业就已加紧推进煤炭储备工作,多举措提高库存量,为冬季供热攒够“口粮”。
济南能源集团共有大中型热源厂38处,134台锅炉保障热源供应。在用煤保障上,济南能源集团确保整体存煤量不低于30天以上用量,严寒期或异常天气状况下水煤浆浆罐储量不低于4~5天用量;在供气保障上,济南能源集团统筹调度协调储气保供工作,加强气煤联动,充分发挥高压环网互联互通和管容能力、曹范储备基地调峰调配能力。
在烟台,全市15家自备燃煤热源供热企业应储备煤炭37.46万吨,已储备78.57万吨,全部达到储备要求。
在潍坊,为了保障供热“不断档”,潍坊市的供热企业积极拓宽燃煤订购渠道,与省内外重点煤炭企业对接并签订协议,保障燃煤足量储备、稳定供应。
油气增产保供也开足马力。11月2日,我国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也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天然气储罐在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正式投用,又新增储气能力1.65亿立方米,可满足216万户家庭供暖季5个月的用气需求,将大幅提升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在山东日照,华能日照电厂机组应发尽发、稳发满发,国网日照供电公司组织专家上门排查隐患22项,对8条220千伏电厂外送输电线路进行无人机立体巡检,保障度冬电力可靠供应。
在山东青岛,渤海首个大型、整装千亿方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Ⅰ期开发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预计投产后高峰每日可以供应天然气约530万立方米,进一步夯实今冬明春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保供的底气。中海油预计今冬明春采暖季,初步计划供应海上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
多种绿能供热新方式让群众感受融融暖意
除了传统的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以外,很多绿色能源供热新方式也逐渐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山东加大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在冬季电力保供中,风光水电等新能源也在积极发挥着保供增供作用。
“煤改气”工程也是今年供热季的最大亮点之一。从2021年开始,青岛市区正式启动“煤改气”三年攻坚任务,到今年已提前圆满完成。“煤改气”项目是青岛集中供热30年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项目完成后,岛城每年可减少约120万吨煤炭消耗,实现颗粒物(PM)、二氧化硫零排放。
海阳核电是全国核能供热的开创者。“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至今已运行四个供暖季,累计节约原煤消耗约39万吨。眼下,“暖核一号”三期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到今年年底,核能供热将跨域运行,从烟台海阳直达威海乳山,为我国冬季清洁取暖的“山东方案”再添新示范。
济南能源集团构建了以电厂工业余热利用、燃气、新能源等清洁能源为主体,传统能源为支撑的清洁低碳集中供热体系,将结合煤炭、天然气资源的变化趋势,动态优化生产调度,通过“气煤热能源三联动”,实现“源网荷供需大平衡”,建立起保障有力、协同高效的冬季双气保供体系。
无论是“煤改气”,还是核能供暖,都将让更多山东居民实现守着蓝天白云温暖过冬的梦想。
绿色能源供暖 “山东方案”再添新示范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山东地热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全省16市均有地热资源,特别是鲁北、鲁西地区资源储量大、开发条件好,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计划到2025年,山东全省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一批地热能城乡供暖、生态农业等综合示范项目。到2030年,山东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领先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大省。
未来,山东将推进地热能与太阳能、空气能、工业余热、天然气等多能互补,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德州天衢新区等为重点,积极推行“能源岛”运行模式,实现多元开发、相互支撑,探索多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