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四五”末,全市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热,供热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比例达到10%;农村地区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末北京市供热结构提出了如上预测。
按照《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北京市城镇供热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2025年基本完成燃油供热锅炉清洁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左右。农村地区2025年基本实现清洁供热。提升供热智能化和能效水平,2025年全市城镇地区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10%左右。
如何实现目标?对于北京市城镇地区来说,按照“安全、高效、低碳、智慧”的原则,推进供热保障能力建设。探索热源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再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新建的耦合供热系统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低于60%。完善全市智能供热“一张网”建设,构建供热感知体系,逐步实现节能降耗和精准供热目标。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立足区域供热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宅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剩余村庄燃煤消减,基本实现村庄供热无煤化。
北京市还将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环境空气质量及供热保障能力,按照“优先电力、优先并入热网”的原则,推进72座燃油供热锅炉房清洁转型。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供热系统重构和低碳供热技术应用,研究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绿色高效的供热价格管理机制。开展建筑供热能耗监测分析,做好供热企业成本核算,进一步完善供热补贴标准及政策。
“十四五”时期供热行业将取得怎样的减排效果?《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加快锅炉房减油净煤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结合城市更新、园区建设和特色小镇等发展契机,推进建筑和工业等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显著降低城镇地区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总量。综合测算,2025年北京市与城镇地区供热能源利用直接相关的SO2排放总量将比2020年上升约2.6%,NOX、PM10和PM2.5的排放总量将分别比2020年下降约1.0%、95.2%和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