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要求进一步加快河北省应急产业发展,增强应急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其中,应急能源装备和移动式可再生能源装备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被提及。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医疗、能源等行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将成为主要趋势。
气、电、热是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基本能源,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移动式的气源、热源、电源可发挥重要的应急作用。其中,在移动式供热领域,移动蓄热供热技术被视为主要技术之一。
所谓移动蓄热供热,是一种余热利用与集约化供热模式,即通过车、轮船、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将移动式余热利用装置运送到热源侧进行充热,通过相变蓄热等蓄热技术存储在移动式余热利用装置内。充完热后,该装置再被运送到用户侧进行放热,实现余热资源的移动式回收利用。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医疗、能源等行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将成为主要趋势。
气、电、热是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基本能源,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移动式的气源、热源、电源可发挥重要的应急作用。其中,在移动式供热领域,移动蓄热供热技术被视为主要技术之一。
所谓移动蓄热供热,是一种余热利用与集约化供热模式,即通过车、轮船、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将移动式余热利用装置运送到热源侧进行充热,通过相变蓄热等蓄热技术存储在移动式余热利用装置内。充完热后,该装置再被运送到用户侧进行放热,实现余热资源的移动式回收利用。
移动蓄热供热技术打破了管道运输的传统模式,是热量输送技术的一种革新,在有效利用余废热资源的同时,节约供热管道敷设成本,在分散式用户、应急热源等需求场景下具有较大市场潜力。近年来,北京、青岛、太原等全国多地已经开展了移动蓄热供热车的应用实践。
不过,移动蓄热供热的理论应用价值虽然“美好”,但在市场实际应用中,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颈与争议。
在技术层面,现有移动蓄热技术还存在单位体积储热量低、充热时间长、放热时间短、对热源类型要求高等诸多问题。
由此也导致应用领域受限,移动供热回收利用的热源主要为低品位和非连续性废热,热源温度较低,一般仅能满足热水和低温供暖需求,若要满足用热市场更为广阔的工业领域蒸汽需求,则对热源温度、蓄热介质、技术可靠性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外承载高温热量的车辆还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此外,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移动蓄热供热车设备初始投入较高,导致一些需求方对此持谨慎态度,以2019年底,太原热力集团采购2台5GJ移动相变蓄热车为例,四家投标方报价在140万~172万不等(含调试验收等服务)。
在移动供热成本中,热能成本由上游供热客户来确定,而运输成本受热能配送距离的影响较大,在合理的运输范围内,项目回报比较可观,但在敷设管道和移动蓄热供热方案经济性比选中,留给后者的适用范围并不大。
基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少观点认为移动蓄热供热车的主要意义还是倾向于在不便利用管道输送的情况下使用,解决无法利用的零散余热,作为供热保障的一种补充手段。
这也符合加强能源应急保障建设的趋势,但就目前来看,尚无政策性文件“强制”推动移动蓄热供热应用,在全国未有足够试点尝试之前,采购规模难以扩大。若完全以“非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这也并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成本的下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储能过程与能源材料课题组曾提出一套适用于移动储热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协调余废热排放企业、移动储热供热装备提供商/运营商、热用户和政府四方关系,刺激行业发展。其中提到,政府除监管任务外,还可以向余废热排放企业、热用户提供适当补贴,并适当减免装备提供商/运营商的缴税额度。
不过,移动蓄热供热的理论应用价值虽然“美好”,但在市场实际应用中,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颈与争议。
在技术层面,现有移动蓄热技术还存在单位体积储热量低、充热时间长、放热时间短、对热源类型要求高等诸多问题。
由此也导致应用领域受限,移动供热回收利用的热源主要为低品位和非连续性废热,热源温度较低,一般仅能满足热水和低温供暖需求,若要满足用热市场更为广阔的工业领域蒸汽需求,则对热源温度、蓄热介质、技术可靠性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外承载高温热量的车辆还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此外,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移动蓄热供热车设备初始投入较高,导致一些需求方对此持谨慎态度,以2019年底,太原热力集团采购2台5GJ移动相变蓄热车为例,四家投标方报价在140万~172万不等(含调试验收等服务)。
在移动供热成本中,热能成本由上游供热客户来确定,而运输成本受热能配送距离的影响较大,在合理的运输范围内,项目回报比较可观,但在敷设管道和移动蓄热供热方案经济性比选中,留给后者的适用范围并不大。
基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少观点认为移动蓄热供热车的主要意义还是倾向于在不便利用管道输送的情况下使用,解决无法利用的零散余热,作为供热保障的一种补充手段。
这也符合加强能源应急保障建设的趋势,但就目前来看,尚无政策性文件“强制”推动移动蓄热供热应用,在全国未有足够试点尝试之前,采购规模难以扩大。若完全以“非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这也并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成本的下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储能过程与能源材料课题组曾提出一套适用于移动储热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协调余废热排放企业、移动储热供热装备提供商/运营商、热用户和政府四方关系,刺激行业发展。其中提到,政府除监管任务外,还可以向余废热排放企业、热用户提供适当补贴,并适当减免装备提供商/运营商的缴税额度。
▲移动储热项目商业运作模式简图
总体来看,开展移动蓄热供热相关研究和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美好设想到广泛实践,还需要多方因素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