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清洁供热承前启后的方向何在,如何适应并迎接“十四五”期间可能的变化与机遇?
单一供热转型冷热电气智慧综合能源
当下,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2020年计划实现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收入200亿元,2025年实现800亿元营收。
可以预见,在未来发展中,清洁供热将作为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分支,能源供应由单一的供热向冷热电气的智慧综合能源服务转变将是主要趋势之一。
“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在即,日前,国家能源局围绕“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问题组织对能源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书面调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作为受邀的主要专家之一,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指出,“十四五”期间,能源体制改革要想突破,必须依靠市场,能够逐步形成热力市场、电力市场、天然气市场等多种能源市场融合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市场。
单一供热转型冷热电气智慧综合能源
当下,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2020年计划实现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收入200亿元,2025年实现800亿元营收。
可以预见,在未来发展中,清洁供热将作为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分支,能源供应由单一的供热向冷热电气的智慧综合能源服务转变将是主要趋势之一。
“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在即,日前,国家能源局围绕“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问题组织对能源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书面调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作为受邀的主要专家之一,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指出,“十四五”期间,能源体制改革要想突破,必须依靠市场,能够逐步形成热力市场、电力市场、天然气市场等多种能源市场融合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市场。
在回答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的方向及“十四五”的着力点问题时,曾鸣给出三个重点,第一,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方向,重点是在需求侧,在用能侧。第二,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包括云大物移智、区块链等,来支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第三,智慧能源系统一定是综合能源的,不是单一能源的,也就是电热水冷气都要包括的系统。另外,建设这个系统首先需要考虑规划,不只是重视运行和调度。
在曾鸣看来,“十四五”期间,在能源供应方面,要实现多能互补,应是系统整体优化、多种能源互补的供应;在能源消费领域,要以提高能效为中心,以市场化、多元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手段,让用户得到更多的低成本能源,并减少各种用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针对清洁供热的“智慧化”发展,住建部供热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委员许文发在提出“供热行业2025”的愿景时也曾呼吁,供热行业从业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为行业创新发展出力。
眼下,34亿元“新基建”概念火热,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将开启加速模式,在“互联网+”、“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实现清洁供热行业的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更是势在必行。
发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热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主要即指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包括太阳能供热、生物质供热等,在去年12月24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的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存在短板。
丁仲礼指出,可再生能源非电应用(主要指可再生能源供热)支持政策存在短板,法律第16、17条明确国家鼓励发展生物质燃气和热力、太阳能热利用等。实际工作中,各类型可再生能源之间发展不平衡,可再生能源非电应用明显滞后于发电类项目,太阳能热利用、地热利用以及生物质燃料的发展都较为缓慢。
事实上,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对北方重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工作作出安排,其中就包含可再生能源供热任务安排,但近年来也有相关调研报告指出,以太阳能供热、地热能供热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滞后,距离目标实现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曾鸣看来,“十四五”期间,在能源供应方面,要实现多能互补,应是系统整体优化、多种能源互补的供应;在能源消费领域,要以提高能效为中心,以市场化、多元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手段,让用户得到更多的低成本能源,并减少各种用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针对清洁供热的“智慧化”发展,住建部供热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委员许文发在提出“供热行业2025”的愿景时也曾呼吁,供热行业从业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为行业创新发展出力。
眼下,34亿元“新基建”概念火热,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将开启加速模式,在“互联网+”、“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实现清洁供热行业的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更是势在必行。
发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热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主要即指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包括太阳能供热、生物质供热等,在去年12月24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的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存在短板。
丁仲礼指出,可再生能源非电应用(主要指可再生能源供热)支持政策存在短板,法律第16、17条明确国家鼓励发展生物质燃气和热力、太阳能热利用等。实际工作中,各类型可再生能源之间发展不平衡,可再生能源非电应用明显滞后于发电类项目,太阳能热利用、地热利用以及生物质燃料的发展都较为缓慢。
事实上,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对北方重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工作作出安排,其中就包含可再生能源供热任务安排,但近年来也有相关调研报告指出,以太阳能供热、地热能供热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滞后,距离目标实现还存在一定差距。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概况及总体发展目标
而据各方消息判断,“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将加速。
今年1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在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透露,“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补贴推动转向动力内生,实现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双向友好性,推动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研究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和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长效机制。
以生物质能源为例,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去补贴情势下,关于生物质发电行业转型供热和热电联产的声音已经时有出现。
针对地热能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认为,地热不能一味用以发电,应该合理按照资源禀赋,在高温地热丰富的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地热发电,反之则优先发展地热供暖。
此外,汪集旸认为,“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地热能开发的顶层设计,地热只是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员,必须放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局中去规划。他所强调的“地热+”思想,就是把地热和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利用。
而不论以哪类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发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利用的思想将普遍适应。正如曾鸣认为,在对于中国的国情下,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在整个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
在“十四五”期间,坚持多能互补,综合能源观念发展,光热、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将获得利好。
配套储热加强需求侧响应
从上文的能源发展角度来看,电力、热力能源体系联系将更加紧密,可再生能源利用也将增加,为保障能源安全平稳输出,需要配套具有峰谷调节能力的储能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我国北方采暖区域内目前已有热电厂装机超过6亿千瓦,冬季按照热电联产方式运行的火电和核电必须同时承担电网的快速峰谷调节任务,而不能按照传统的“以热定电”模式运行,需要在电厂设置大容量的蓄热装置和电动热泵辅助运行。
今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启动会议,要求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即是重点之一。
而在清洁供热领域,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加强用户侧响应,配套蓄热等技术响应电网对于能源的综合调度。能够在新能源上网的高峰期消纳电能,在低谷期为新能源上网腾出空间。
为统筹“十四五”能源转型变化,曾鸣认为,要把需求侧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哪些用户能用多少绿电,加装各类储能技术之后,如何能够按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负荷曲线来用电,以及对应的潜力有多大等关键问题搞清楚。找出这类潜力,才能够使能源转型一步一步地按照这种路径落到实处。
此外,曾鸣认为,市场的体系要完整,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本身,要考虑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市场与电能量市场配套,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
对清洁供热企业而言,提前布局蓄热市场,配合需求侧响应将符合“十四五”能源发展趋势,为进入政策更加完善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奠定基础,以获得调峰补助等其他补偿收益。
今年1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在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透露,“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补贴推动转向动力内生,实现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双向友好性,推动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研究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和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长效机制。
以生物质能源为例,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去补贴情势下,关于生物质发电行业转型供热和热电联产的声音已经时有出现。
针对地热能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认为,地热不能一味用以发电,应该合理按照资源禀赋,在高温地热丰富的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地热发电,反之则优先发展地热供暖。
此外,汪集旸认为,“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地热能开发的顶层设计,地热只是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员,必须放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局中去规划。他所强调的“地热+”思想,就是把地热和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利用。
而不论以哪类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发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利用的思想将普遍适应。正如曾鸣认为,在对于中国的国情下,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在整个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
在“十四五”期间,坚持多能互补,综合能源观念发展,光热、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将获得利好。
配套储热加强需求侧响应
从上文的能源发展角度来看,电力、热力能源体系联系将更加紧密,可再生能源利用也将增加,为保障能源安全平稳输出,需要配套具有峰谷调节能力的储能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我国北方采暖区域内目前已有热电厂装机超过6亿千瓦,冬季按照热电联产方式运行的火电和核电必须同时承担电网的快速峰谷调节任务,而不能按照传统的“以热定电”模式运行,需要在电厂设置大容量的蓄热装置和电动热泵辅助运行。
今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启动会议,要求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即是重点之一。
而在清洁供热领域,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加强用户侧响应,配套蓄热等技术响应电网对于能源的综合调度。能够在新能源上网的高峰期消纳电能,在低谷期为新能源上网腾出空间。
为统筹“十四五”能源转型变化,曾鸣认为,要把需求侧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哪些用户能用多少绿电,加装各类储能技术之后,如何能够按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负荷曲线来用电,以及对应的潜力有多大等关键问题搞清楚。找出这类潜力,才能够使能源转型一步一步地按照这种路径落到实处。
此外,曾鸣认为,市场的体系要完整,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本身,要考虑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市场与电能量市场配套,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
对清洁供热企业而言,提前布局蓄热市场,配合需求侧响应将符合“十四五”能源发展趋势,为进入政策更加完善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奠定基础,以获得调峰补助等其他补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