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减少煤炭消耗,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包括供暖和供生活热水)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1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了关于《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方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高级专家曲睿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方案》是对近10年我国推行EPC(合同能源管理)的归纳总结,也是对这一模式的充分肯定。试点单位每节约一吨标煤可获得奖励280元,这极大推动了EPC的进程,其中,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为工业、民用供暖及作为二次能源的工艺技术逐渐成熟。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副秘书长李清举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这一《方案》将有利于促进节能服务市场的开拓。
余热供暖可实现节能减排“双赢”
《方案》中提到,我国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每年尚未利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约合3亿吨标准煤,可完全覆盖北方地区采暖用能。李清举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低于燃煤锅炉房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及技术上都不存在问题,推进“余热暖民”工程可成功实现节能、减排“双赢”。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副主任黄导介绍说,目前在余热供暖领域做得较好的是山西的太原钢铁和山东钢铁。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2014年太钢高炉冲渣水等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的供暖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米,占到太钢为太原市供热总量的近一半,使太原市区小锅炉使用量减少了350余座;而山东钢铁济南分公司目前总供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由于余热供暖可以减少城市供暖燃料的消耗,体现工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加上对余热取暖温度品位要求不高,余热充分利用有助于建立和谐‘双赢’的局面,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国家在供热系统的补充和燃煤系统的取代等方面有所引导和奖励,正面提升钢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黄导表示。
政策将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节能服务企业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发展。《方案》指出,到2020年,实施余热暖民示范工程,选择150个示范市(县、区),探索建立余热资源用于供热的经济范式、典型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供热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
今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余热替代燃煤供暖的县城。迁西县钢铁产量高,过去一直用燃煤锅炉供暖,用煤量逐年增加,但同时钢铁加工中又有17%左右的余热无法利用。于是,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迁西分别成立迁西富龙热力和迁西和然节能两家公司实施迁西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技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用两家钢铁厂的余热成功替代了全县的燃煤锅炉供暖。
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宿颖波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该项目目前完成投资3亿元,其正常运行取代了迁西县城供热的燃煤锅炉,实现了迁西县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热的设想,“目前项目已使迁西县360万平方米的民用建筑供热实现了无煤化,工程全部竣工后,将可获得600兆瓦供热能力,实现1200万平方米供热。一期工程完成后,年回收工业余热总量折合节约标煤6.35万吨/年,对应减少CO2排放量16.75万吨/年;减少SO2排放量543吨/年;减少NOx排放量473吨/年;节水量38万吨/年。”该项目进入今年国际能效合作伙伴组织(IPEEC)中国节能工程十佳实践案例。
李清举认为,此次《方案》中提到的低品位余热利用是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市场开拓的有力举措。“政策的支持,为将来节能服务公司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期待后续详细的奖励优惠政策发布
《方案》要求各地区要统筹节能资金使用,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推动投资主体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余热暖民工程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并研究制定余热暖民工程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对热源单位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支持余热暖民工程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吴玉庭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已发布的《方案》中,虽然提出了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余热暖民工程的支持力度,但是并没有出台更为详细的优惠或补贴政策。“相信后续还将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或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的积极性。”
吴玉庭认为,将示范市(县、区)选定在工业密集地区比较合适。“余热供暖距离不宜过长,最好是紧邻余热企业的社区、办公区最好。”对此,李清举也表示赞同,“现在城市周边距离合适的工业余热多数都适合被回收利用于供暖。”他还指出,目前余热供暖的技术相对较成熟,也有不少适用于该领域的解决方案。
黄导则指出,最近钢铁厂对城市节能减排有积极正面影响,虽然曾被媒体诟病钢铁厂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如果做得好,在节能减排方面与环境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济钢轧钢产线的余热蒸汽(乏汽)由于压力较低、无法并网回收,以往只能白白排掉,虽然不存在污染,却也是一种浪费。该公司与社会公司联合,通过复合相变蓄热技术,回收这些乏汽,再利用移动供热车实行热量的远程运送。2014年共向各大宾馆、浴池、游泳池等商业及民用设施提供蒸汽10.8万吨,年节能1万吨标准煤。“据我们了解到,目前做这类工作的公司已有10家左右。”黄导说。
《方案》中提到,我国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每年尚未利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约合3亿吨标准煤,可完全覆盖北方地区采暖用能。李清举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低于燃煤锅炉房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及技术上都不存在问题,推进“余热暖民”工程可成功实现节能、减排“双赢”。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副主任黄导介绍说,目前在余热供暖领域做得较好的是山西的太原钢铁和山东钢铁。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2014年太钢高炉冲渣水等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的供暖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米,占到太钢为太原市供热总量的近一半,使太原市区小锅炉使用量减少了350余座;而山东钢铁济南分公司目前总供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由于余热供暖可以减少城市供暖燃料的消耗,体现工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加上对余热取暖温度品位要求不高,余热充分利用有助于建立和谐‘双赢’的局面,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国家在供热系统的补充和燃煤系统的取代等方面有所引导和奖励,正面提升钢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黄导表示。
政策将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节能服务企业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发展。《方案》指出,到2020年,实施余热暖民示范工程,选择150个示范市(县、区),探索建立余热资源用于供热的经济范式、典型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供热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
今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余热替代燃煤供暖的县城。迁西县钢铁产量高,过去一直用燃煤锅炉供暖,用煤量逐年增加,但同时钢铁加工中又有17%左右的余热无法利用。于是,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迁西分别成立迁西富龙热力和迁西和然节能两家公司实施迁西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技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用两家钢铁厂的余热成功替代了全县的燃煤锅炉供暖。
赤峰和然节能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宿颖波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该项目目前完成投资3亿元,其正常运行取代了迁西县城供热的燃煤锅炉,实现了迁西县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热的设想,“目前项目已使迁西县360万平方米的民用建筑供热实现了无煤化,工程全部竣工后,将可获得600兆瓦供热能力,实现1200万平方米供热。一期工程完成后,年回收工业余热总量折合节约标煤6.35万吨/年,对应减少CO2排放量16.75万吨/年;减少SO2排放量543吨/年;减少NOx排放量473吨/年;节水量38万吨/年。”该项目进入今年国际能效合作伙伴组织(IPEEC)中国节能工程十佳实践案例。
李清举认为,此次《方案》中提到的低品位余热利用是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市场开拓的有力举措。“政策的支持,为将来节能服务公司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期待后续详细的奖励优惠政策发布
《方案》要求各地区要统筹节能资金使用,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推动投资主体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余热暖民工程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并研究制定余热暖民工程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对热源单位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支持余热暖民工程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吴玉庭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已发布的《方案》中,虽然提出了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余热暖民工程的支持力度,但是并没有出台更为详细的优惠或补贴政策。“相信后续还将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或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的积极性。”
吴玉庭认为,将示范市(县、区)选定在工业密集地区比较合适。“余热供暖距离不宜过长,最好是紧邻余热企业的社区、办公区最好。”对此,李清举也表示赞同,“现在城市周边距离合适的工业余热多数都适合被回收利用于供暖。”他还指出,目前余热供暖的技术相对较成熟,也有不少适用于该领域的解决方案。
黄导则指出,最近钢铁厂对城市节能减排有积极正面影响,虽然曾被媒体诟病钢铁厂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如果做得好,在节能减排方面与环境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济钢轧钢产线的余热蒸汽(乏汽)由于压力较低、无法并网回收,以往只能白白排掉,虽然不存在污染,却也是一种浪费。该公司与社会公司联合,通过复合相变蓄热技术,回收这些乏汽,再利用移动供热车实行热量的远程运送。2014年共向各大宾馆、浴池、游泳池等商业及民用设施提供蒸汽10.8万吨,年节能1万吨标准煤。“据我们了解到,目前做这类工作的公司已有10家左右。”黄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