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绝大多数上海居民冬季采暖有 “老搭配”—空调+电热器或油汀,加强采暖是否多此一举?
同济大学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所长张旭教授不这么看。他表示,当室内温度低于14℃时即有采暖需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频现,上海气温低于5℃的年均天数为62天,气温屡屡跌破 “极冷纪录”。如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零下8℃,并在0℃附近持续浮动一周。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龙胜平说,“十二五”时期,全市老年人口平均每年新增约20万,预计到2015年将达30%。年龄越大,对极端温度的耐受力越弱,尤须避免冷刺激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完成的《上海地区居民采暖行为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的分散式采暖,培养居民良好的节能习惯。当感到寒冷,69%的人选择先增加衣服;房间温度低于9℃时,83%住户选择开启空调,84%表示家人在一个房间里才开,所有房间都开的仅1%;88%的人有睡前关或睡前定时关闭采暖设备的习惯。专家认为,这些都是更高效更绿色的新技术在本市推广发展的“底气”。
哪种方式更“绿色”
张旭说,常用的电热毯、小太阳灯等电加热器,能效系数约为1,也就是1份电产生1份热;用得最多的分体式空调,能效系数约为2,也就是1份电产出2份热。这些设备的缺点也明显,前者只能作用于较小范围,后者升温不均匀,热量往往集中于房间上部,做“无用功”。
不少专家认为,有采暖需求的南方地区更适合“以高能效低能耗的分散式热源为主”的采暖方式。
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节能高效的新技术进入小范围应用。如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较传统空调系统节能30%-40%,室外设备造价在每平方米70-100元,目前本市一些宾馆已经投入应用。再如 “燃气挂壁炉+地热采暖”方案,目前也已在一些新建住宅应用。通过燃气加热锅炉,热转换率比电高出一倍,烧出的热水进入地板下的管道循环,带热整个房间,提升舒适度。
准备绿色暖冬了吗
在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教授眼中,新设备、新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只是绿色暖冬的必备条件之一,包含能源使用、建筑规范、节能理念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大环境提升,是关键所在。
业内人士坦言,当前南方地区采暖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建筑的保温水平。在北方,窗户基本均为双层玻璃,东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装三层的,玻璃隔层间甚至抽成真空、充氮,墙体还要做内外保温处理,房子如同“保温桶”一般;反观上海,绝大多数住宅采用单层玻璃,易散热。再如,一些建筑为美观往往采用中庭挑高设计,由于热量向上集聚的特性,带来高能耗。